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新闻特写】校报,我们回来了!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编辑: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10-12 浏览次数:

85级的大师兄谢桂明回来了!

91级的“三剑客”回来了!

2000级的“五虎兄弟”回来了!

……

国庆期间,由85级校友谢桂明等人发起,30年来历届校报学生记者从全国各地回来了!

原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合并后的js33333线路登录的,不同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相识、不相识的,近百名校友因为“武科大校报记者”这个共同的称号,因为校报这个共同的家,怀着 “深沉的爱”,相约重回母校。

校友们年长的已年近半百,年轻的则刚刚毕业20出头,近30岁的年龄跨度、很多人多年没见,还有很多人从未谋过面,但大家主动克服各种困难,从全国各地赶来,欢聚一堂。

有人刚办完婚礼,撇下新婚妻子,第二天赶来了;有人尚在哺乳期,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拖着一家五口赶来了;有人中断在国外旅游,从洛杉矶飞行十五小时至广州转机赶来了;有人放弃回老家和家人团聚,赶来了……

面对可爱的“孩子们”,在校报工作30年的李灿华感动了:如果说记者团是一串项链,你们就是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珍珠,校报就是把你们串起来的那一根线,你们因记者团而自豪,校报因你们而荣耀!你们,永远是我的学生、朋友、孩子!

在青山校区主楼18楼报告厅,校报编辑部的老师与学生们亲切座谈。李灿华回顾了校报从85年到现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培养的一大批文字功底扎实的各行各业人才。他说,借助校报平台,近50名工科毕业生昂首迈进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南方日报、湖北日报、成都商报等国内主流媒体,他们借助媒体传播力,积极宣传js33333线路登录办学成就。他感谢学生记者们不论是在校时还是毕业后始终对学校怀着深厚的感情,一直在为宣传学校而努力,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记者团的兄弟姐妹们围坐一圈,畅谈记忆深处与校报、与老师、与团友之间的点点滴滴,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红了眼眶,浓浓的情谊在心底蔓延。

89级材料系校友、《武汉晚报》编务部主任陈志远作为《武汉晚报》第一个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编辑,感谢校报给了他施展才华的平台,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他将在工作岗位上继续为母校当好宣传兵。

91级护理系校友、重庆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纪检监察室主任王玲曾是校报“三剑客”之一,她感谢校报让她练就了果敢干练的行事风格,这个大家庭里师生之间、团友之间互帮互助的温暖,让她一定要来赴这次非同寻常的大聚会。

《中国青年报》驻湖北记者站站长雷宇曾是记者团2000级“五虎兄弟”之一,回忆当年背着书包老往校报编辑部跑,听老师讲新闻写作讲做人做事,时不时还到老师家蹭饭的场景,他的眼角泛起泪花。

《楚天都市报》活动营销部副主任刘春燕是2002级学生记者,毕业近十年,她依然记得老师们的名言金句――“一个人精力有限,与其样样都碰,不如专注做好一件事。”她说,校报这个大课堂,从未敲响过下课的铃声,即便早已毕业,随时回来,随时听讲,受益无穷。

大家争先恐后,抢着发言,言辞中满满都是剪不断的牵挂、诉不尽的感恩。

坐在青山校区的食堂吃碗热干面,回到曾经生活过的红钢城医学校区走走看看,登上黄家湖校区的沁湖岛品味秋色,走进校史馆接受校史教育……校友们欢呼雀跃,如同回到青葱岁月。“面积大了,楼房新了,环境美了”、“博士点多了,知名教授多了,学术成果多了”……感叹母校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大家共同的声音。大家举起相机、手机,“咔咔”拍个不停。

“朋友的情谊呀,比天还高比地还辽阔,那些岁月我们一定会记得……”在“蓬雅园”餐厅举办的联谊晚会上,当年的“五虎兄弟”一曲《我的好兄弟》,唱得很多人眼泪直流。母校恩、师生情、同窗谊,情感交织。

2013届毕业生杨慧婷适时更新了自己的QQ签名:“这一趟,值!”

师生在青山校区主楼18楼报告厅座谈

把母校镌刻在记忆里

回到曾经奋斗过的红钢城校区

在校史馆接受校史教育

登上沁湖岛

关闭